标签归档:生产改善

尾料

 为了后工序,有钢管材料切断的作业。此作业的班长,来询问是否有不产生尾料的加工方法。

例如:1m的钢管切断加工成20cm、30cm的材料各4根。
此时,为了加工20cm 的4根材料,使用1根钢材就有20cm的尾料发生。如加工30cm的4根材料,就需要使用2根钢材,这样就有10cm和70cm的尾料发生。

也就是说这尾料是浪费的。
因怕浪费,为下次加工时预先保管尾料。但是下次加工时并没有使用尾料,而是尾料积存越来越多。

如果是聪明的读者会发现,加工1次20cm和30cm材料的话,1m的钢管就成了2根,就不会有10cm、20cm、70cm的尾料发生了。

当然提问的班长也是明白的。
首先加工成4根50cm的材料,之后再切割20cm的话剩下的就是30cm了。但是准确来说,刀的厚度部分让30cm的材料变短了。
20cm和30cm交叉切断的话较好,但这样的话每次都需要对准加工位置的挡板治具。

因此,此班长想解决的课题是加工定位治具能快速定位的方法,或者是思考能复数定位的治具。

像这样整理课题的话,能想出很多个方法来。
整理课题单纯化是改善的第一步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改善的定义

 定义是很重要的事情,但意外的是却被忽视了。

例如:5S的定义是什么呢?
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,所有的都只是作为词语进行了理解。
但是,5S的整理是为了什么,怎么做较好;与词语的理解是两个意思。
所谓整理是为了什么,必须怎么做;全员都能理解的才是定义。

如果决定空间的2点的话,直线是唯一的定义。
同样,如果决定目的(为了什么)和方法论(怎么做)2点的话,事情就应该能够定义出来的。

那么「改善」怎么定义较好呢?

有改善的目的和方法论吧
目的:效率的达成工作的期待成果。
方法论:选择或变更工作的做法。

也就是把改善进行定义的话,如下:
「为了效率的达成工作的期待成果,需要选择或变更工作的做法」

因此,改善就是工作本身。

说「完成每天的生产、出货后,就没有改善的时间」这只是借口,因为没时间所以不工作,不符合理由。

但事实上是有优先顺序的,首先不出货的话,改善也是没有意义的。

问题是针对改善这样的课题,时间的资源是不足的。
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「经营」。

我认为并不是要放置这样的问题。
但是,找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状态,与只是在烦恼是一样的。如果持续这种状态的话,不久的将来连出货都会困难的。

时间资源对每个人都是有限的,却是能借用到的。
把借用到的时间进行改善,改善出来的时间再进行进一步改善。
这样来建筑组织中的改善文化的话,就能得到强大的竞争力。

像这样的决断就是「经营」吧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明天更好

 在工厂进行生产改善指导时,现场的领导们经常会说[明天更好]。于是,我就问题他们[最好]和[更好]哪个好呢?他们的回答当然是[最好]较好。从词语上说的话可能[最好]比较好,但是正真应该是[更好]比较好,我给他们进行了说明。

他们听我这么说都是[?]的表情,改善是没有[最好]的,一直都只有[更好]。今天[更好]明天也[更好],改善是永无止境的。在认为是[最好]时,改善就停止了。这样给他们说明后,他们的表情从[?]转变成[!]了。

当然只是跟他们说这些,是不可能燃烧起现场领导们的[每天改善]意识。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必须要通过实践,让他们实际体会[每天改善][每天更好]才行。

即使只有一点点的改善也没关系,重要的是持续改善。希望现场领导们能理解他们的工作是作业+改善,如果能实现这个的话,我们将会拥有很强的现场力量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生产效率改善是人的培养、组织的培养

我以广东省为中心,在制造业的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改善工作,创业后一直成事现在的工作已经是第十年了。之前工作(日本电机企业就任开发设计、品质保证)时也有指导中国的生产委托工厂,在中国生产现场已有近18年的生产指导经验。

因有这样的经验基础,7年来一直持续给日资企业的经营者·经营干部们,发送有关制造业的品质保证、生产效率改善等的现场经营技巧的信息。因每周写3篇专栏,现已有1000篇以上,今后还会持续增加。我想从这些专栏中挑选出,对制造业的经营者·经营干部们有益的信息进行发送。

如果您有朋友感兴趣的话,希望您能介绍一下。告诉我们邮箱地址的话,会定期的发送信息过去。如果对此邮件不感兴趣的人,回复「不要」以后就不会再收到此邮件。

如上自我介绍的一样,我主要工作表面上是制造现场的品质改善、生产改善,但是这不是我真正的工作。

因最近比较忙,所以每月限定只接受1家「免费工厂诊断」,在现场会具体的教导您改善的要点。

虽然半天访问能教导的内容会很少,但是经常有因「恍然大悟」的经营者向我表示感谢。

「免费指导这么多?」让同行者都很吃惊。(笑)

例如:在有输送带的流水线上4人排列进行组装作业的现场,在免费诊断访问时进行指导,生产3人就可以做到了。这让介绍现场的经营者非常吃惊,一瞬间生产效率提高了25%。(笑)

但是,我真正的工作不是这个;把现场的领导培养成能持续地改善,才是我真正的工作。在客户的现场,我自身做出改善成果是很简单的事,但是在合约结束后改善就不会持续了。与其相反连我所做的改善成果都会渐渐的淡去。

培养人,把人们所掌握的技巧保留在组织里,这就是我的任务。

因此,通过免费工厂诊断认真的进行改善,也是无法达到我的水平的;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。

例如:上记的4人作业改善为3人作业的现场,这也是工厂访问后签订了咨询合约的。通过之后的指导现场领导自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善,3人作业减少到2人作业。与最初进行比较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。

还有一个指导半年的工厂,在合约结束后电话过来报告说生效率提高了3.5倍。

只单纯的培养人还不够,还需构建累积人们所掌握的技巧、培养人的方法,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人的培养和组织的培养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改善的步法

 目前在做改善指导的工厂,为消除作业的浪费进行了布局的改变。我表明想法和方向性后指示了他们,在下次访问指导前由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变更布局。

我很期待一个月后访问时会有多大的变化。但是,去到现场却什么变化也
没有。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就批评了他们,花一个月的时间什么都没做是什么事。之后他们给我看了用电脑做好的变更设计图纸,把图画出来等待了一个月。

我说不是只把图画出来,而是要马上做,于是当场就在现场进行了作业台的重新摆放。但是又说要首先画出布局图纸。

只画图出来是没有任何改善的。首先要试着做有问题的话,再改善。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中,能培养「现场的改善能力」。不要只用头脑思考,要用手和身体来思考。

现场的人要运用身体来思考是非常重要的。只是我单方面的指示变更布局给他们看,是无法提高「现场的改善能力」的。

即使是小事也要试着马上做,如果有发现其他问题的话,就进行改善。经常做这步法,就与登山是一样的,到达小峰后就可以看到下一个山峰。

您工厂的改善的步法如何呢?想用轻步法轻快的进行改善的循环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
生产委托工厂的指导

 我前职工作时,有给日本国内、海外的自公司工厂、生产委托工厂进行指导。
自公司的工厂时,至少可以与经营干部们共享价值观。但是,生产委托工厂时,就必须从与经营者共享价值观开始进行指导。如果这里出现偏离的话,现场的指导就不会很顺利。

而且在这基础上,需提升现场领导层的水平。
Q(品质):提升原因分析的水平。提升问题发生的预知能力。
C(成本)、D(交期):与生产量相比优先生产效率。
像这样的指导是在现场进行实践。
QCD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,而是实践做到相乘的提高。

例如,能够减少工程内不良的话,能提高生产性降低成本。
进一步缩短交期时间的话,能及时的做出工程内不良对策,进一步提升品质。

当然1周、2周的时间是不会有变化的,不过经过半年﹒1年的时间领导们的水平是有提升的。如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话,就会加速的变好。到此为止的期间,通过现场的实践反复的教导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
无终结的改善

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,有去拜访过新加波的一家硬盘工厂。参观工厂时发现工程内不良很多,于是就咨询了作向导的干部。他是这样跟我说明的,因成品率已经超过了80%,就没有再做改善了;改善资源全部投入到新机种的启动中去了。

当时(93年)的硬盘行业,容量提高的竞争很激励,如不断投入新机种的话,旧机种的价格就会立即下降的状况。

当听到那话时,感觉是很合理的经营判断。但是,之后一直感觉到不谐调。进行量产产品的生产指导后,终于明白那不谐调感的原因了。

首先第一,改善资源和新机种启动资源成了折中状态。也就是说人员投入到新机种启动中的话,就没有人员担当进行旧机种的改善事情了。

我们在量产开始时,会对设计完成度、生产技术完成度确认达到一定的水平,之后并由现场领导持续的进行改善,就用这种方式做的。因此,新机种的启动资源是量产开始后,马上可以着手于下一个新机种。

为了改善生产性和品质,偶尔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。但是由于此原因几乎没有导致新机种启动延迟的。

第二原因在这里。

通过旧机种的改善,设计完成度在量产开始时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量产品的设计完成度是指,易制作不出现不良。制定将旧机种的问题改善,不断地反馈到新机种的设计中的机制。

例如:设计评审时生产部的人员也参加,进行生产性的评审。量产试作时是当然的,技术试作时生产部、生产技术也是积极地参加。

这种效果是相当高的。导入此系统的初期,设计部门认为是增加了工作,在背后是有反对的。但是实际量产后急剧减少了麻烦,而且在试作时得到生产部和生产技术部门的人员帮助,是有减轻了试作时技术部门的作业。

更大的效果是生产部、生产技术的生产方面的成员,从开发初期开始参与设计,提高了他们的热情。在那之前,有种不好的机种「被迫生产」的负面思想;为了有易于生产的机种,积极地参与到设计,转变成积极地热情。
当然设计部门和生产方面的沟通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。

达到这种水平的话,生产部就会不断地进行改善。而且所产生的成果是会反映到下个机种的设计中,这样就能达到积极的循环。

我们所生产的是电源装置。所谓的硬盘生产是无法直接用数字比较,但是量产开始后3个月以内,工程内不良降低到100ppm以下,也就是说直通率达到99.99%的意思。因为成品率是把修理成良品的产品也作为良品计算,所以成品率就是100%。

设定成品率和直通率的目标是没有错的,但是满足半途的目标就太可惜了。

排除阻碍改善的因素(资源不足),也就是说锻炼好制造现场的改善力。为此,只要持续生产就要持续改善。
制定累积过去的设计﹒生产经验的机制。
我通过致力于此2点,消除了在硬盘工厂感觉到的不谐调感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
改善活动

已经是第十一年在客户工厂进行现场改善活动的指导了。
如果把在之前公司定期指导生产委托工厂的时间算上的话,一起就有19年了。我指导过各种行业的工厂,也就是与由干部·领导组建改善团队在现场进行改善实践是一样的。

在大型的顾问公司(中国企业)做现场改善的朋友,顾问公司组建项目团队,团队成员常驻现场推进改善活动的方式。

中国的顾问公司在现场改善指导时,大多是这样的风格。

我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,为什么呢?因为「由谁定下来的方法」现场的领导和作业员们就必须遵从。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善,进行实践的都是现场的作业员,与作业员密切接触的是现场的领导。如果他们不理解认同的话,就不会出现目标成果。

有指导过只想借用外部力量,进行现场改善的意向客户。但此时,受到现场的强力抵抗变得很糟糕(笑)。
为了作业改善制作了治具,但是班长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辩解不使用治具。进入现场后也被当作是碍事鬼处理(苦笑)。
在这样的现场,首先必须从得到管理此班长的主管的信赖开始。

此项目的目标是生产自动化,我的职责就是找出需要自动化的作业工程,到这都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,眼前的都是基本上不需要投资就能改善的事情,却因得不到现场的协作配合导致积压了很多不满。(笑)

我的风格是由现场领导组建改善小组一起进行改善活动。如果是自己所想的改善的话,自己会亲自努力的改善。而且其活动的经验也能培养现场领导的意欲和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