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有本末

Pocket

儒教的经典·四书五经「大学」里有这样一节「物有本末、事有终始、之所先后、则近道矣」。

意思是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,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,能够明白本末、终始的先后次序,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。

有一词语叫「本末倒置」,但如果是这样的状态的话,能顺利进展的也会变的不顺利了。

人都有父母、祖先。
父母和祖先就是「本」,我们就是「末」。
不尊敬祖先、不感谢父母的话,就脱离了人的道德是不会幸福的。有这样的教训。

什么?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?有很多人会这样想吧。
在日本从小时候开始,作为道德反复的教导儒教精神,这都是大家众所周知的。但是有很多人已脱离了人的道德,即使没有脱离人的道德,不幸的人也很多。

儒教的教导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知道这些并不重要,但重要的是要理所当然的进行实践。

把「物有本末」转换在生产上的话会怎么样呢?

问题解决也有「物有本末」。
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出现改善效果,这是「末」的话,那「本」是什么呢?

发现问题、解决课题的设定,这一块好像有点像「本」。
找出真正的问题后,设定本质的解决课题,这里出现错误的话,作为「末」的改善效果就无法期待。

例如:发现某个工程有作业浪费(发现问题)。
通过作业方法的改善,能缩短周期时间(设定解决课题)。

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改善活动的话,无法期待改善效果。

「问题是否是真正的问题?」、「必须解决的课题是什么?」就会遗漏这些考察。

本质的课题不是缩短某工程的周期时间,而是应该提高全工程的生产效率。因此,某工程的周期时间,在全工程的周期时间以下的话,这问题就不是真正的问题了。也就是说,缩短此工程的周期时间就不是要解决的课题,本质的课题是考虑是否可以取消此工程。作业本身不消除,可容纳在作业的前后工程里,这样工程就可以进行消除了。

其他事例
有不良品流到客户,实施的再发防止对策是全数出货检查。
这种想法与「本末」的意思搞错了。

真正的问题不是不良品流到客户处,而是工程内有不良,其不良不能在工程内100%检查出来。
这2点里有真正的问题,如果这里不设定为解决课题的话,不良流出一定会再次发生的。工程内持续发生不良的话,就会遗留不良流出的可能性。然而对工程内检查无法100%确保的问题不作为焦点的话,即使进行多次全数检查,不良流出的可能性也不会为零。

因流出不良,受到客户的严肃批评;在这我们就不能焦急作出「全数检查」这样的再发防止对策。检查是没有产生任何附加价值的,这样就要一直持续做浪费的作业。

止住一步总体俯瞰,真正的问题到底在哪?需本质的解决课题是什么?必须冷静的考虑。

面临问题时,我们不能只焦急的考虑对应;而应该有退一步从更高处进行俯瞰的好习惯,是非常重要的。那时请回忆一下「物有本末」四个字。

那么,「物有本末」转换到经营上的话会怎么样呢?

「本」是客户还是员工呢?

您认为哪个是「本」呢?
请您试着想一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