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目录归档:专栏

经营者培养班

 上周末的东莞和侨会例会上,听了在公司内部独自召开经营者培养班,培养经营干部的经营者的讲话。参加经营者培养班的中国人经营干部有2名参加了,他们讲述了有关上课的感受、自己的变化、公司内部的变化等等。

例会有30多名人员参加。不仅仅是经营者培养班的召开,为在中国经营企业得到更多的认识。

今天我想把本次在例会上深受的启发点,分享给广大的邮件杂志读者们。

经营者培养班的目的,不是仅仅的传授管理知识,而是把大家从部课长的视线提高经营者的视线,使其进行行动变化。

例如:「管理会计」的知识用讲座形式进行传授,也只能理解管理会计。仅此是不可能在公司内部落实管理会计的。
参加经营者培养班的管理本部长说:“当时上课时自己是财务部长,通过经营者培养班的学习,让她对其他部门的业务理解更深了、也提高了业绩评价的精度。”

说到日系企业的话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,学习管理会计的企业是少数派的。即使收获学习了管理会计,但也只是运用给予的计算公式进行公司内部组织的业绩评价吧。但是此位管理本部长,她思考了怎样做业绩评价的话能给经营判断做贡献,并还进行了实践。

能做到这样的管理,我认为只仅仅传授知识是无法做到的。从财务部长到管理本部长的成长应该是有适当的跟踪。想想每月经营会的资料制作的日常工作,像这样的成长也是很难得的。大概每月的经营会议讨论的跟踪、得到经营者视点的认识。

经营者培养班除了知识的教育以外,还有促进这样的认识机制也编入在里面。机制中的一个是「事前作业」,经营者培养班提出的课题是事先学习次月的培训内容。参加经营者培养班的品质保证本部长说:“与一天的讲座相比,29天的自学效果更大。”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
关于经营战略

 接到某中国企业的工厂诊断依赖,于是拜访了此工厂。
此工厂主要产品是民用电器产品,以设计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工厂。
此工厂原本是生产塑胶成型产品的,但是最近开始转型加入了此行业。
塑胶成型品是B to B的业务,但是新启动的产品是B to C产品,直接的顾客是量贩店。通常的话是在量产线生产的产品,但是因还没有确保销售量,有可能会增加品种和增加顾客。生产线只是进行组装·检查,机构部品、基板的生产都由外部生产。

咨询的客户现在是输送带流水线生产,为了提高多品种少量产品的生产效率,说想导入单元生产方式。

咨询的客户是从外部招聘过来的制造专家主要为了强化生产力,通过交流感觉他是个水平相当高的人。

但是此企业的课题并不是强化生产力。

现状最大的问题点是外注加工品的品质水平太低。
同时塑胶成型品、金属冲压加工品的模具投资无法做到,所以使用的是外注的共用模具,无法做到品质管理。

此企业启动的新事业是与本行业(塑胶成型)完全不同的产品,销售完全不同的市场。让我说的话,这是错误的决定。

通常是采取向新市场销售现有产品,或者是向现有市场销售新产品,这样的战略。也就是说采取「新·旧」「旧·新」战略的话,就能活用迄今为止的经营资源。突然采取「新·新」战略情况时,必须是在有充裕资金和有希望顾客的条件下才可行。

因没有资金,故无法投资部品加工工程,就需外注加工。
因无有希望的顾客,为了放在销售店让品种齐全就必须对应多品种少量的订单。因此,需要模具等的开发投资资金。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恶循环。

我是这样对咨询客户说的,首先稳定外注加工品的品质,之后再检讨生产方式。
但是,即使见到经营者让其重新修正新事业战略,也是不会成功的吧。

老实说,如果是目前的战略的话,「撤退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
工作的热情

 以前的中国人外出打工者,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。
可以说对家人的爱是他们的热情的源泉。给弟弟妹妹寄学费、给家人寄生活费的女工们,在工资日都会到银行窗口排队办理。因此,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的因素是金钱的收入。工作量减少,加班收入减少的话,就会辞职换工作到其他工厂去工作。

但是社会变得富裕后,状况发生了改变。
饭菜不好吃、休息日没有玩的地方等等的理由辞职的年轻人增加了。他们离开制造业,流往第三产业。

这个过程我们日本人是已经知道的,进一步劳动人口的减少也是有经历过的。可以说中国同样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。

随着社会的成熟化、劳动人口的减少,要确保优秀的员工是越来越难。像以前一样只是金钱是无法提高工作的热情了。

在日本自古以来,对长期工作了的人给予敬意有价值观。
警察、消防战士、自卫官等伴随危险的职业,对长期工作的人员,每年授予勋章。如果有保护市民公职的自觉,使命感就成为工作的热情。

即使中国工厂也在说同样的事吧。
招聘员工越来越难的话,就必须培养多能工。多能工的培养,某种程度上长期工作为前提。

今后的工厂经营,只是给予员工金钱收入的满足,是能顺利经营下去的吧。这里不是说提高福利待遇,而应考虑怎样能让员工感觉到工作的意义、愉快的工作、通过工作能成长的喜悦,是非常重要的。

您的工厂有做些什么样的改善呢?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常识?非常识?

 上周「免费工厂诊断」访问了电子产品的组装工厂。
此工厂所采用的生产方式还是以前的那种输送带流水线,作业员们排列着进行作业。

在组装线上对全数检查的产品进行全数出货检查。
完成品投入与工程内检查一样的检查专用线上,输送带流水线旁坐着检查员进行再检查。

我以前有拒绝过客户的要求「抽查出货检查」,那时我的常识是在工程内100%检查的产品,按照AQL进行抽查再检查是没有意义的。但是,客户的常识是按照AQL抽查进行出货检查。
例如:检查程序出错、或检查装置出故障等问题的话,通过抽查可以发现。但是我们的工程是有考虑这样的潜在问题的,在生产开始时有通过对检查设备的点检来测量回避问题。
最终的「目视检查」由另外的检查员在另外的场所实施是有意义的,因无法说明其中的替代,就接受了抽查出货检查。
其实要追求确实的官能检查是无法找到答案,讨论就到此结束吧。(笑)

某通信机器厂家,要求全数24小时的老化测试。
电子回路产品如果使用优质部品的话,在老化测试时几乎没有可筛选出的故障模式。通过老化测试筛选的效果只能发现「电解电容的极性差异」不良,因为1小时内是可以发现的,所以24小时的老化是无意义的,这样进行说明的。
但是,作为保证24小时稼动的产品的信赖性的一种手段,24小时的老化测试是他们的常识。
此时,在老化的一定台数时间里没有出现不良的话,可阶段性的减少老化时间,做出了这样的程序提案。最终认可为2小时的老化时间。

客户的常识与我们的常识是不一样的,这是理所当然的应这样思考的较好;但是没必要去配合客户的常识。
关于我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,我们比客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。
重要的事是,要去理解客户要求背后的真正要求。

这与上述的要求100%出货检查的客户一样。

在服装行业由检查公司进行100%再检查是常识。
但是,原本客户的要求应该是没有要求100%再检查的;真正的要求是交纳100%的良品。
要求的背景是,想控制国内受入检查的成本、消除受入批量不良的销售机会损失的风险等等。
这些真正的要求能够满足的话,100%再检查就不会是桅杆了。

作为工厂不能保证100%良品出货的话,100%再检查也是不得已的事。但是,不能持续唯唯诺诺和100%再检查,而应该努力做到不需100%再检查才是原本的样子吧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组织的成长

 组织必须要持续的成长,停滞就是退步。但是很多的企业因优秀员工的离职,出现组织力的下降。

以前的生产委托工厂(台湾企业),8年内认识了10位工场长(笑),一换工场长就会出现品质不稳定。现场组长·班长的离职,会有更直接的影响。固定生产线、4M变动中组长·班长的变动报告也追加在义务上。但是我们也不能阻止组长·班长们的离职,所以有变动时都需要生产现场的指导·确认。

如果监视工程内直行率的话,就能容易明白人的变动和品质变动的相互关系。当然像这样的状态,生产委托工厂是必须要改善的。但期待着对方的努力,却难忍耐品质水平变动的一喜一忧。就前往生产委托工厂,努力进行支援。当时我们自己有培养了领导,但是烦恼的是没有做到组织的培养。

听了「家」的代表·原田燎太郎先生(支援麻风病元患者的志愿活动)的话后发现了。他们的成员都是学生,最长也就4年会变化,年离职率25%的组织是怎样维持组织的成长呢,带着疑问试着向他提了问。

实际上原田先生他也有同样的烦恼。
每次人员替换的时候,活动都会有出现晃动的现象。但是8所活动支部中,只有广西省南宁支部的志愿活动不会出现晃动现象。实际上他自己也发现了这点,只是现在好像还不知道原因。

我也拜托原田先生希望他一定研究一下其中的理由。
如果知道理由的话「家」,无论哪个活动支部都不会被人员的变动而左右。然而针对在我创业前所烦恼的「组织的培养」,与现在所想的假设和答案合并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吧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作业员的离职率

 我每年都会在日本的明治大学给经营学系的学生们讲课。
每周都会有现役的著名经营者给学生们讲课,在我看来这是让人非常羡慕的讲课。作为特别讲课的开场让我登上了讲坛。

在讲课结束后,接受了中国留学生们的商量。
她的父亲在中国经营着一家300人规模的工厂,但是因作业员的离职率太高非常的困惑。她想与我商量的内容是怎样做能安定作业员。

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意识高的提问。
我自己在20多岁时,对经营的问题意识丝毫都没有,但是这位20刚出头的女孩,却拥有着作为经营者的问题意识。

针对「离职率高」的现象,首先应考虑怎样去定义要解决的课题。

「降低离职率」也是解决的课题,但是也可以设定为其他的解决课题。也就是说离职率高成为问题是,因为作业员的熟练度不够、难确保人员等等的原因,导致对生产效率、品质、交期等无法控制在希望的范围内。

因此除了「降低离职率」以外,就会出现「由少人数进行生产」的解决课题。
还会有「提高作业员的教育·训练的质量和效率」的解决课题。
关于此解决课题,请参考以下的报道。
「减少指导方法的偏差」

本次首先关于「降低离职率」的解决课题,给些根源性的建议。

首先如果不能理解员工离职的理由,是无法降低离职率的。
在此很多的经营者和经营干部们所犯的错误是,都在思考着无法理解最近的年轻人。

如果着眼「不一样的地方」的话,当然是无法理解的。
例如,即使找到了「不一样的地方」,应该考虑这个怎样管理会有作用的较好。
现在的年轻人,还没有习惯遵循上司的指示,那么可否做到不指示自觉的工作呢?
很多的独生子,因父母和祖父母们的用心培养,有时会被批评。那么不批评是否可以教导工作呢?

即使理解了「不一样的地方」,但对管理没有作用。
如果着眼「不一样的地方」的话,就会列举出全是这类的矛盾事情。

我们应该着眼的不是「不一样的地方」,而是「共通点处」。
不管是70后、80后、90后哪个年代,经营者也好、作业员也好,作为人类是有共通点处的。如果着眼共通点处的话,就会消除年代差、职位差。
其共通点处是变得幸福。变得幸福对人可以说是共通的人生目的。

通过工作可以成长进步变得幸福。如果能体会的话,人是不会简单离职的,因为工作和人生的目的是一致的。
反过来说如果不能理解「通过工作可以成长进步变得幸福」的理念的人,离职对企业来说应该是好结果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贫民街的奇迹

 本次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以前看过的书,如下:
「心灵鸡汤」著者:杰克·坎菲尔德、 马克·维克多·汉森

因会被感动的流泪,所以建议泪腺弱的人不要在有人的地方读此书。

当中有好几个故事,想介绍一下其中的「贫民街的奇迹」。

社会学的学生们调查了居住在贫民街的200位孩子们。孩子们都是金钱上、家庭环境上并不富裕的,从客观的角度调查结果是无法期待有幸福的未来。

25年后针对这些孩子们再次进行了追踪调查。
200人中有20人不知去向,所以再调查的人数是180人。但是,180人中有176人是医生、律师等比一般的人要成功。

社会学者们觉得很不可思议,于是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查。调查发现这176人孩子们小时候都是同位老师所教导的,之后就找寻到这位老师,咨询他是如何教导孩子们的。

那位老师是这样回答的「我什么也没有做,只是爱着那些孩子们」。

我一直相信孩子们会幸福的,带着爱教导着他们的。
如果相信孩子会成功变得幸福进行教导的话,孩子们就会如愿的变得幸福。

因为是居住在贫民街的孩子们,所以即使怎么努力也是无法从底层爬上来的吧。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教导的话,孩子们就真的会变成那样。
这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果。

老师的期待传达给了孩子们,改变了他们的潜在意识。他们的潜在意识改变了他们自己的未来吧。
他们的潜在意识,如果受到居住在贫民街父母的影响的话,应该一生就居住在贫民街了。

如果认为员工会做坏事的话,就会真的变成那样。
如果认为反正只能做到这样的话,就会真的变成那样。
相信可能性的话,员工会成长。

员工是经营者的镜子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小组和团体

 在公司内进行项目活动时,一般活动成员称之为项目小组,而不称之为项目团体。
公司员工一起去旅行时,叫团体旅行,而不叫小组旅行。

那么小组和团体的分界线是什么呢?

据某定义是
团体的目的是提高成员每个人的业绩水平,其结果只能成为个人成果的总和。
另一面小组是倾听他人的意见给出建设性的反应,有时善意的解释他人的主张疑点,承认他们的关心和成功,所说的价值观包括团队精神存在,其成果是根据集合作业成果,含共通的贡献,因此小组才会变得更强大。

例如:我们想想作业员数人进行单纯作业。

一个人独自进行作业时,会因疲劳或厌倦导致作业效率下降。因一个人进行作业时会有可能出现偷懒。
团体进行作业的话会相互监视有威慑力,就不会有作业员偷懒。
小组进行作业的话能共享作业达成的价值观,可以边激励疲劳和厌倦者进行作业。

会是这样的吧。

团体成员是如果发挥自己的责任的话,就会被承认为成员。
小组成员是对小组有贡献的话,就会被承认为成员。
似乎这就是团体和小组的分界线吧。

这样想的话,就会想到集体旅行不全是团体旅行了。
冒险旅行、有目的的旅行等称之为小组旅行的好。
例如:One piece草帽海贼王无疑是小组,追寻One piece 他们的船旅不是团体旅行而是小组旅行。

从其他面考察团体和小组的分界线的话,
团体的成员是共享了场所和时间。
小组的成员是共享了目的和成果。

团体成员在一起是首位,因在一起可以提高情绪,其结果也会有与成果相关的事。
另一面小组成员因共享了目的和成果,会优先做与成果相关的事。与情绪相比小组是动力高的集体。

在小酒馆气氛高潮是情绪高的团体。
加班时间也默默努力工作的是动力高的小组。
对小组成果承诺的小组成员,即使自己的工作完成了也会帮助同事的工作。

整理以上所述
◆团体是:
成员各自承诺自己的责任,共享场所和时间,情绪高的集体。
◆小组是:
成员各自承诺对小组的贡献,共享目的和成果,动力高的集体。

团体和小组就是这样的吧。

团体的话,心情舒适的场面有很多吧。
但是,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组织应该是小组。你觉得呢?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抓住下属的心

 作为组织的领导「抓住下属的心」是不可缺的能力。
如果滥用这种力量的话,成为为了教主而不惜生命的奇怪新兴宗教集团。当然这里并不是推荐做这样的事情。
在接到加班时,下属的对应有快速的接受、不耐烦的做、拒绝等,通过下属的对应能评价领导力。

针对下属即使做的是同样的事情,但是下属的接受方法却不同。
对下属同样严格进行指示时:
如果被A说的话,无论如何也要达成,为了得到开心。
如果被B说的话,没办法的去做。
如果被C说的话,没有干劲。
如果被D说的话,就提出辞职。
如果被E说的话,就上诉。

即使是同样的内容,某人说的话会感觉对自己是有激励,就会奋斗。别的人说的话,会感觉是职权骚扰,不会提高行动的动力,反而会出现辞职、上诉的困境。这当中的差异就在于抓住下属心的力量。

被骂「你好傻!」,有的会感觉是受到了指导,而有的会感觉是被否定。这当中的差异就是信赖关系的深浅度。

年轻的下属接受过最多的批评应该是父母的吧。
不管父母怎样批评,也不会憎恨还是继续爱慕,因为他们都爱着自己。在危险的时刻也会保护自己,有着这样强烈的信赖感。

在你小时候是否有母亲边哭边批评你的经验呢?
我有过这样的经验。「我生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,太对不起社会了,一起去死了算了」边哭边批评了我。记得这应该是我在上小学之前,当时做错了什么已完全不记得了,但我很清楚的记得是妈妈是边哭边批评我的。

拼着命生下自己和培养自己的母亲之间的这种信赖关系,和下属是不可能建立的吧。但是,希望下属幸福、期待他成长,用这样的心与下属接触的话,是一定可以传达你的心意的。与其说抓住下属的心,不如把自己的心给下属看。

组织领导的最重要工作不是让下属按照自己所想进行行动提出成果。而在这之前,更重要的工作是与下属建立好信赖关系。

其结果是下属按照自己所想的进行行动提出成果。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

客户投诉(误出货)

以前,生产委托工厂有接到这样的客户投诉:出货的产品里混有一台其他机种产品。

确认投诉品发现,产品本身是一样的产品,只是贴了其他机种的标签出货了。
产品是完全一样的,但是因客户的去向地不同而改变了品名的编号,标签不同有3机种。标签也就品名的最后两位不一样,其他完全一样。

因此贴错标签的可能性,从生产开始就预测到了。
为此,每个机种都准备了作业指导书共3套。贴标签作业工序、目视检查工序的作业指导书上有表示标签实物。

即使这样问题还是发生了。

根据工程的记录,因内部异物(摇动盒子有声音)不良有产品离开过生产线。
内部异物不良发生时,需打开超音波熔化的塑胶盒子,确认和去除里面的异物。因此,盒子就没有再利用进行了交换,就必须重新贴标签。

一般的话修理完后需返回生产线上,再经过贴标签工序、目视检查工序,就不会发生不良。

进一步对班长的记忆进行确认,修理品返回线上时已经开始生产另外的机种,于是班长拿到工序修理后,直接交给了检查捆包工序。

此时班长把错误的标签交给作业员,目视检查员也漏看了,这样的一个真相。

期待万无一失,防止不良再发生,但还是有像这样的意外陷阱。

必须注意的陷阱是,修理品返回线上、抽检品还原处错误等等,潜在着看漏的地方。


第七期第八回品质道场「品质改善」


此专栏是每周【经营改革】定期发送的邮件杂志,感兴趣者请点击此处进行阅读登录。

邮件杂志【经营改革】免费阅读登录